字:
关灯护眼
海棠书屋 > 历史小说 > 地主家的狗腿子 >第二二六章趁机作乱 下

第二二六章趁机作乱 下

作者:三天一小更更新:2021-03-20 01:57:58

    整个大明朝的黄册都已过期几十年,介于大明官场的特点,上头重视的下面未必会重视,往往三令五申,而要是上头都不重视的,下头里面就能心领神会,迅速废弛,堕落速度快的令人咂舌。

    四川布政司衙门户房存放的黄册也不例外,户房的黄册早就无人打理,落了一层厚厚的灰成了一堆废纸。

    无了黄册对号入座,各县衙的收税也逐渐走向人性化,当然,主要是看收税小吏的人性。

    总得收多少是上面安排的指标,但那只是上交的部分,具体执行起来,每家每户多少人多少田朝廷都无处可查,可操作性实在是太大。

    而一般情况下,小吏们并没有在上岗之前受到高尚品德的培训,自然也不会严于律己,所以大部分情况下,小吏的品德都不怎么高尚。

    偶尔也有一两个不上道的家伙,主动上交了多收的赋税,但那也只是昙花一现,并不能改变大家伙延续了上百年的生财之道,孤胆英雄终究是干不过利益团伙的,久而久之,各县衙户房这潭水也变得越来越浑浊,账目不清,赋税到底收了多少根本无处可查。

    原本按照田产均摊的赋税,只要小吏道德品质不够高尚,就大可实现土地平均化,虚报田产将田产大户的赋银均摊在平头百姓身上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对朝廷上面也有所交代,又不伤了地方乡绅的和气,至于那些交了冤枉钱的平头百姓,只能是只认倒霉,谁让年景不好。

    四川布政司衙门下辖的各县皆是如此,山高皇帝远的,小吏们有了皇命在身,便放开手脚去干,本着捞钱我先上,背黑锅朝廷来的玩命精神,疯狂开展收税业务,各县衙的百姓也因此遭了灾。

    十五日后,各县衙的小吏按期完成了赋税指标,收齐了三十万两税银,有了军饷供应,朝廷各路平叛大军也纷纷动身,陕西巡抚移驻汉中,郧阳巡抚移驻夷陵,湖广官军由巫峡入川。

    四川总兵官杨愈茂领兵三万进军奢崇明叛军新都重庆,石柱宣慰使秦良玉之弟秦民屏、其侄秦翼明令四千白杆兵进驻南坪关以扼住叛军退路,秦良玉则自统精兵六千沿江西上。

    朝廷各路平叛大军对奢崇明的叛军形成围剿之势,奢崇明有胆子造反,自是想就想好了后路,在各路平叛大军出发的当天,贵州府的安家便也收到了奢崇明的求援信,此时贵州安家的族长已经病逝,安家由前任族长安尧臣之妻奢社辉与其第安邦彦代理。

    奢社辉是奢崇明之妹,兄长有难自是要拉兄弟一把,两家又是世代联姻,那是打断了骨头都还连着筋的亲家,贵州安家也于此时反了朝廷。

    安邦彦自称罗甸王,贵州布政司境内四十八支土司头目安邦俊、安效良、陈其愚等皆响应安邦彦。安邦彦带领着数万大军包围了贵阳城,将贵阳城围得严严实实。

    这下贵州巡抚李枟可就惨了,贵州府的四十八支土司头目都跟着安邦彦造反,根据大明朝的卫所制度规定,一府设所,几府设卫,卫设指挥使,一卫统兵五千六百人,卫下有千户所,一千户满编为一千人。

    贵州布政司下辖八府四军民府,共设有十七个卫以及十二个千户所,而这些卫所大部分都跟着安邦彦反叛了朝廷,贵州布政司已无可用之兵,李枟连夜给朝廷上了几道急报向朝廷请援。

    就在川、贵之地大乱之时,成都府夜间发生了几起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,成都府多处粮仓走了水,火势凶猛,夹杂着火油的味道。

    三日之后,整个成都府便热闹了起来,城中涌现许多断了粮的百姓,三五成群的聚拢在蜀王府前。

    蜀王朱至澍,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世孙,现存诸王之中以蜀王最为富庶,这十五日,各县小吏四处征收军饷,白莲教也没闲着,小吏前脚刚走,白莲教的工作人员后脚便对百姓进行煽动,在加上粮仓走水之后,城中米价突然上涨,许多百姓家中已断了粮,在白莲教工作人员的鼓舞之下,成都府的百姓便随着白莲教的工作人员来蜀王府碰碰运气。

    混乱喧嚣的蜀王府前,聚拢着数百名穿着粗布衣裳的百姓,男女老幼,拖家带口的全来了,白莲教众陈老六也在其中,陈老六对着几名白莲教骨干使了个眼色,众人便在蜀王府前带头闹起事来。

    陈老六等人,堵住了几名身穿锦绣丝绸道袍外披着紫貂皮裘的道士,这些道士是蜀王朱至澍从道观里请来为自己炼丹修道的。

    王府护卫见有人闹事,扰了蜀王的贵客,便上前用刀指着几人,厉声说道:“哪里来的刁民,竟敢在王府前闹事,活得不耐烦了吗?快快散了去。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